合作咨询热线:

400-023-5634

业务领域
联系我们

电话:400-023-5634

邮箱:admin@slashedon.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

您当前位置: 奇异果体育 > 业务领域 > 基础工程
kk体育对话思想者:变与不变——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建筑业
发布时间:2024-02-08 07:19:45 浏览:[ ]次

  kk体育编者按:由中国建设报社、数字建筑智库主办,中关村数字建筑绿色发展联盟、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对话思想者:变与不变——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建筑业”线上沙龙于近日举办。

  本次线上沙龙主要聚焦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形势、探讨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变和不变以及应对策略,以破解建筑业及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kk体育,同时重点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助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走得更稳、更实、更好。

  活动邀请了行业专家、经济学家以及企业家们一起分析形势、探讨策略。现将嘉宾们分享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建筑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建设报社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单位、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的窗口和平台,一直关注和致力于推进建筑业改革与转型发展。近几年,除了以报纸、网站、微信、微博等渠道,组织深度报道外,报社每年都聚焦建筑业精心策划和举办论坛,搭建线下共商共议平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前,线下活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可是时间不等人,建筑业企业已经在积极复产复工,报社也必须立足行业和企业需要,主动作为,启动相关活动,比如策划主办“对话思想者”线上沙龙活动。将沙龙搬到“线上”,是因时、因势的改变,是报社探索创新的一次实践。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全国上下当前的重点任务。3月4日,习再次强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完善相关举措,巩固和拓展这一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力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那么,建筑业如何落实,这个问题摆在了面前。

  在与疫情的极限竞速中,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贡献了力量、创造了奇迹。但是,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一起来商量,想办法解决。

  3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王蒙徽部长的文章,文中特别提出,要着力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交流和探讨。

  举办对话思想者线上沙龙活动,交流探讨大家关心的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将对破解当前矛盾、谋划建筑业未来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春已至,万物苏!我们坚信,众志成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齐心协力,没有跨不过的沟坎。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建筑业一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疫情防控仍然是头等大事,复工复产是当务之急。在这次复工复产当中,建筑行业是一个重点行业。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拉动国家经济上作用显著。2019年建筑业完成产值达24.8万亿元,增加值为7万亿元,占国家GDP(国内生产总值)的7.2%。建筑业就业人员5428万人,全国各种类型建筑业法人单位已超过120多万家,其中有施工活动的具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达到10万多家。现在各地的建设工程已经陆续复工复产,有些地方复工复产率达到60%以上。

  首先,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流动性强,尤其是很多建筑工人是农民工,文化学历不高,卫生防护意识相对薄弱,一般项目现场食宿密集、卫生条件差,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建筑行业具有建设工程多样性的特点。不仅有房屋、桥梁、公路、铁路、隧道、地铁等不同工程,而且施工设计、施工流程、施工组织安排等都不同,再加上施工空间有限或者受限的问题,都对疫情防控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建筑行业供应链较长,涉及的环节也比较多。疫情发生得突然,很多企业事先没有准备,尤其在钢材、水泥、沙石料等建材方面,再加上交通受阻,很多企业在复工后建材等原材料仅能够维持一个月左右。此外企业资金成本增加等,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当然,问题和影响不止于此,但要特别注意这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从国家到全国各地,出台了很多复工复产的相关政策措施,我们要做好贯彻落实。

  关于复工复产的一系列意见、政策和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各地印发的文件都对复工复产提了具体的要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周密部署、扎实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要有充分的准备,而且是要分级、分批、分区、分类做好准备、有效推进。目前复工复产的主要是民生工程、重点工程,人、机、物、料都要准备充分。特别是要在疫情防控相关物资、相关组织,包括机构、规章制度、责任制、工人防控培训、防控的预案以及应急措施和指南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实事求是,细化部署做好复工复产工作。

  二是注意安全、不盲目赶工。说到安全,一般都认为是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安全。当然,质量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但是疫情也让我们开始反思,除了质量安全、生产安全以外,还要注意人员的健康安全。不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在今后也要尊重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不仅是工地现场,还有宿舍、食堂以及其他人员集中的工作、生活场所都不能掉以轻心。还有一个安全是周边环境的安全。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工地、什么样的环境,不同的工程地点、不同的工程环境可能会有不同防控防疫的要求,不盲目赶工。

  三是要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大数据、BIM(建筑信息模型)、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的应用,在前段时间防疫医院的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必将对当前的复工复产起到很大作用。同时,线上的组织协调管理,包括施工设计的方案、施工的流程、组织等,也有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复工复产。

  四是要用足用好政策。这次疫情给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国家很重视,出台了扶持企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业来说,要根据自身情况,研究分析政策,并做好各方面政策的应用。比如,疫情防控导致工期延误属于合同约定的不可抗力情形,企业要做好所在地区、所在范围的评估分析,及时和业主沟通,以合理、合法地保护好自己的权益,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另外,国家还发布了很多疫情防控期间减税降费及减免等政策,包括财税、金融、社保、补贴等,对企业来说一定要重点关注、深度研究,用足用好政策。

  疫情发生以来,关于中国建筑业“变”与“不变”的辩论有很多。我认为,“变”与“不变”不离宗。

  说不变kk体育,主要是行业改革发展是不变的,建筑行业从高速度拼规模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是不变的。这次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还有方舱医院以及各地“小汤山”医院的建设,已经充分显示了中国建造、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但是我国的建筑业仍然大而不强,传统粗放式拼规模的发展难以为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前不久福建省发生的倒桥倒房事故,以及以往发生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与问题,另外还有建筑市场上的一些乱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所以,行业的深化改革是坚决不变的。

  说变,这次疫情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也倒逼着我们反思,而反思的重点仍然是行业的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一是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育要加快。建筑业从业人员在减少,2019年比2018年减少了2.4%,现场工人基本是农民工,40岁以上占了60%以上,小学文化水平占比55%以上,且总体素质不高。因此,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育要加速。

  二是工程建设安全的内涵要扩展。我们经常强调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我们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我们不仅要重视工程质量、生产安全,我们对待工人健康,包括食宿生活等安全、周边的环境安全等方面今后也要给予重视。

  三是工业化、信息化的应用要加速。这次疫情当中为什么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建设那么快,信息化、工业化的技术功不可没。BIM技术贯穿于整个设计施工全过程,人工智能、云计算、装配式等应用都体现出建筑产业的高品质、高质量。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在科技创新上要进一步加速。

  四是在政府治理方面,政府“放管服”改革要深化,在市场准入上要简化和优化。复产复工中政府审批有的地方比较简单,有的地方却要盖八九个章才能复工复产。另外,监管要更科学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性,这也涉及到政府的公信力,同时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此外还需要在服务上下功夫,不要简单管、卡、压。要更多地交由市场选择,允许有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方式的产生。

  五是建筑业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定位要长远。企业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定位,无论是总承包还是专业承包或别的新的业态,不盲目跟风,迎接新机遇。此次疫情过后拉动经济内需政策的预期肯定有。除了原有的铁路、公路、机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等基本建设外,在健康卫生医疗、社会与应急保障和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美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也会更进一步发展。企业要做好充分准备,有了准备机遇来了才能顺势而上。希望建筑业企业不要纯粹围着资质转,要围着市场转、围着质量转、围着安全转、围着技术转、围着信誉转,真正让建筑行业得到进一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疫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我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019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是57%、32%和11%,此次疫情恰恰是对“三驾马车”中贡献最大的消费影响负面作用最大,尤其是对旅游、餐饮以及影视等行业的重创大。2019年春节期间中国的旅游收入达到5139亿元,今年的影响基本上是灾难性的。中国去年每个季度的餐饮收入在1万亿元左右,今年一季度可能损失在5000亿元以上。旅游业对比2003年非典时期,同比下降13%,今年由于措施更严厉、时间更长,整个旅游业的恢复周期更长,所以预计下降的速度全年可能会远超13%,全年旅游业收入下降可能在1万亿元左右。虽然有些消费可能在疫情之后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像旅游、餐饮等这些消费影响是难以恢复的,因此,今年消费增长同比肯定要比2019年8%的数据要低。

  对于投资而言,疫情可能会对其造成正面的影响,这是可以消除疫情对经济影响的领域。一方面,很多原有的既定投资不会像有些消费一样失去就回不来,只会在一季度受到影响,投资推迟而已。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政府必然会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创新领域的科技型基础设施,以及这一次疫情导致的一些医疗卫生健康方面的基

  础设施,还有与民生领域相关的消费升级基础设施肯定都会加大投资力度。2003年非典时期的投资增速是27.7%,在后面几年都算高的,只是低于2009年30%。因此,可以看出在历史上这种出现危机时刻的投资增速往往都非常高。我预测今年的投资肯定会比去年的5.4%要高很多,增速肯定会达到两位数。

  疫情对于出口的影响是有限的。一季度由于复工难、运输难以及国外贸易壁垒增多,导致出口波动比较大。但是这次疫情中心的湖北省,不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区域。出口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省份。这些地区整体上来看受疫情影响相对不大。而且中国作为世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出口竞争优势较大。2019年,中国在内外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出口增速仍保持3.4%,今年预计应该保持在这个数值,上下波动不会特别大。现在比较担忧的是,受疫情影响,外部需求的大幅降低将影响出口。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疫情对建筑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做到转危为机?

  一是从供给侧来讲,建筑业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短期影响,而中长期影响则较小。二是从需求方面看,短期内的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肯定是受到影响的,但需求不会消失只会推迟,而且有可能在今年中后期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三是对建筑业企业的影响,短期回笼资金困难。尤其像住房租赁企业面临的压力比较大,零售、写字楼、酒店等一些商业地产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也是房地产企业偿债的高峰,房地产企业需要偿还债权的整额是7598亿元,整个上半年就有3000亿元要到期,随着当前疫情短期的影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回笼比较困难,这对它的承担能力有很大的制约,尤其一些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破产可能性比较大。

  疫情对建筑业的影响在危难之中蕴藏着很多机遇。一是建筑业将向智能化、线上化的方向发展。二是商业地产的开发商对于建筑材料供应企业多产品的集成配套和服务的响应能力再提高。从单品类向多品类的采购需求加大。三是传统办公模式变化推动远程办公模式的上线。四是这次疫情对建筑行业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尤其是未来市场对于商业地产交付的标准、运营管理和新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疫情之后政策可能会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货币政策方面。201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稳健的。对比2019年“稳健中性”的基调,有人认为2020年货币政策本来可能相对于2019年就要宽松些。随着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宽松期待更强。因此,货币政策在去年年底定的基调基础上可能会更加宽松。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宽松肯定要吸取前期的货币政策方面的一些教训,这次的宽松应该更加强调精准性和灵活性,不会出现大水漫灌的现象。

  要保证整个经济体中间的流动性的充裕,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流动性,但是同时又不希望把这些流动性流入像房地产、股市短线投机气氛比较强的领域,充裕的流动性更多是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次货币政策在精准性上面可能要下很大功夫。尤其是要针对在这次疫情中受影响比较大的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让他们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破产,也不会使得他们融资的成本变得更高,变得更困难。因此针对货币政策配套的工作将要做得特别扎实,鉴别出疫情对哪些有发展能力的民营企业带来了经营上的困难,然后对这些企业进行定向的货币政策上的宽松,包括利率的下降、贷款的展期,使这些企业度过难关。这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对于疫情中受影响的行业以及受影响的企业,进行精准的甄别,不至于使得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率大打折扣。

  第二,财政政策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时,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一些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增长效果非常明显。但近些年来这些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边际收益在递减,这就需要增加一些新兴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对于这些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设施要加大力度。再就是与民生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也要加强补短板。这次疫情暴露出卫生健康领域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要加大力度补上来。

  财政政策的宽松重要意义在于带动作用,投资的扩大不可能完全靠财政资金投入,财政资金起到的是杠杆作用,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调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效率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只有财政资金撬动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才能更好让市场的机制去发挥作用,就使得投资变得更有效率。所以,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今年整个的财政赤字率肯定会有所上升,当前地方债的发行规模也会加大力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各个地方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投资,不能一哄而上地去投资新兴基础设施,贫穷的地方要更多考虑民生和补短板的投资。

  第三,房地产政策发面。市场对于疫情带来的影响会改变房地产调控的预期较大,但“房住不炒”的基调不会改变,所以对房地产政策会有较大的宽松不应有太多期待,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一些情况做出一些微调是完全可能的。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但是危中有机。从数字经济的角度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存在“三个加快”和“三个机遇”。

  一是加快了落后产能的出清。疫情使很多中小微企业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但是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这其实是整个社会因为疫情而产生的一种正常反应,意味着能加快对落后产能的淘汰。

  二是加快了消费模式的转变。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大多数人的工作方式,加速了数字空间的成熟和完善,从而推动政府、企业、个人全方位进入数字空间,并基于此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行模式。疫情使得全国一大批人采用了线上工作的模式,从而培养了足够大的人群来支撑数字空间的发展,产生了数字空间中遍布于各个产业的新消费模式,可称它为产业互联网的消费模式。

  三是加快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疫情加速了中国社会向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可信社会迈进。因此,疫情会加速中国可信社会的建设、提高科学治理的能力。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在重大疫情防控时的组织能力,尤其是当数字手段与疫情防控融合在一起后,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先进性。所以,疫情加快了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数字化、科学化步伐,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企业转型打下很好的制度基础。

  “三个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附加值的数字经济时代迈进。为了迎接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在加快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从而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新基建将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新基建与老基建相比,附加值更高,新基建更大的意义在于长远,新基建的战略布局是为了能够支撑中国经济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5G、数据中心、可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基础kk体育。国家在这方面的巨大投入,短期来看是中国近几年发展的强心剂、让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中国经济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长期来看各个产业基于这些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发展、布局全球的产业新生态。

  第二个机遇是数字化生产关系开始在中国确立,并领先全球。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已经难以适应“大智移云区”等一系列新生产力的发展,新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匹配。新生产关系是建立在中国的制度优势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已经逐渐显现并被社会广为接受。在特定的产业领域,产业互联网初露端倪,一体化、透明化、可信化的产业生态重构方向不可阻挡。这样的新生产关系将会极大释放新生产力的巨大创造力,从而让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在先进生产力创造方面引领全球。

  第三个机遇是数字化人才加速成熟。疫情防控期间,每个人在家里都要学习和工作、在网上展现多方位的才能,这使得人们充分意识到未来社会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每个人多方面的才能得以展现并被社会承认。通过网络化的生产关系,每个人的价值在数字时代得到全面释放,从而在有生之年能够为社会贡献更大的财富,这被称作智慧人口红利。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已经告一段落,但智慧人口红利时代才刚刚开始,这对于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三个加快”和“三个机遇”表明,疫情过后,数字经济在中国一定会得到加速发展,并且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新推动力。

  国家提出新基建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虽然新基建没有直接提到建筑产业,但很多方面都是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行业在当前数字化浪潮和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发展机会,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数字基建、数字建筑会成为建筑产业转型的机会和动力。传统基建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传统基建对GDP的转化率相对较低。而数字基建所带来的产业生态的提升,投入对GDP的转化率将会更高。所以,建筑产业要认真落实国家对新基建的战略布局,从中挖掘自己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公共卫生领域。公共卫生类的建筑是社会基础设施之一,在一个国家面对重大疫情灾难时发挥着巨大作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同于一般的建筑,而应当是在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能够满足重大疫情防控需求的建筑体,建筑体通风、供电等设施都和普通民用建筑不同。所以,疫情结束后,大量公共卫生类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可能会给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公共卫生类建筑设施同样需要保证数字化,从而让建筑能够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并能够基于此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基于5G、大数据等技术的数字房地产领域。以前的产业房地产更多的是指写字楼或厂房,而现在是要让写字楼或厂房能够符合物联网、智能时代的需要,赋予这些产业房地产数字化的内涵。所以,建筑业企业需要具备建设数字产业房地产的能力。

  建筑业自身的产业生态重构。现在的建筑产业生态是基于传统房地产、传统施工等业务内容而建立的,这一模式在过去20多年里已经成为了行业标准,形成了稳定的产业生态。这一工业时代的产业生态已经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整个建筑产业生态即将向数字化方向重构,在此过程中充满了机会。所以如何重构数字时代的建筑产业生态将是近两年整个建筑业尤其是建筑业龙头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必须要有全局意识、承担起建设数字建筑产业生态的责任。

  第二,要充分重视建筑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当产业生态发生重构后,该生态里的每一个成员的角色定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要找寻新生态里的每一个参与者能够获得收益的新方式,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筑产业的商业模式过于传统,需要结合区块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重新思考建筑业企业能否做到它所建造的建筑终生为其创造价值,要想做到这一点,建筑物就一定要具备物联性和数据运维的能力,通过建筑环境数据的运维与服务,有可能让建筑业企业的获利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近几年,建筑行业大力推行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对于商业模式的转变有着基础性作用,所以要继续大力推行BIM,有了BIM的数据基础,就有了基于建筑大数据重新思考建筑业企业盈利模式的机会。

  在新的商业模式中,除了改变盈利模式,还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因素,比如在建筑业企业的投融资方式方面,是否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来改变房地产企业现在的资金状况,这是新商业模式领域中可能存在的新机遇。

  第三,要大力研发支撑数字建筑的新技术。建筑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始向模块化、组装式的装配式建筑发展。但在数字时代,建筑需要具备智能性和数字化特性,要让建筑会“说话”、能“表达”,这就必须要发展新兴的数字建筑、数字建材技术。将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物理数字空间(Physical Cyber Space)或数字物理空间,人所生活的空间将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应该是一个数字空间,建筑业企业也不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构造者,还应该是一个数字空间的构造者。如果每个建筑业企业都能够把自己在物理空间构造的优势和数字时代的数字空间融合,那就具备了迎接数字时代挑战的能力。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时代。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本就亟须变革的施工企业置身新的困境,不仅要面临疫情的考验,还要面临企业发展的难题。形势瞬息万变,但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始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所在。数字化时代已然来临,我们相信,数字化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面对困境、破解困局。

  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通过健康码、人密护航等信息手段,精准收集人员出行信息,还是企业通过数字技术传递信息、线上办公,随处可见的是这些数字技术的场景应用,数字化在社会运转、企业运营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在湖北、武汉有分支机构,员工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隔离。员工不能离开湖北,我们不能进湖北去慰问员工。但是每天所有人的信息、健康情况都可以得到。也就是说,疫情虽然隔离了物理空间,但连接的是及时的信息和人心。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不会因为物理隔离而发生衰竭,反而比平时沟通更加重要和及时。

  在既要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又要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的要求下,各地开始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在这期间,线上办公的方式不失为“一举两得”的选择。在疫情刚开始,广联达研发团队所有的员工都在线%以上可以恢复到疫情发生以前的工作效率,所以实际上线上办公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以上是基于社会运转的角度,数字化所发挥的作用。那么,对建筑行业来说,数字化的价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疫情防控期间,广联达有很多“特殊工程”,全力以赴支持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中,材料供应成为一大难题。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医院建材,对于建设方而言十分困难。然而,广联达的材料供应平台拥有海量供应商,能够将建设方的需求与供应商及时精准地链接,并且进行追踪,让建设方与供应商更好的对接,解决材料供应的难题。

  除湖北省外,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小汤山”医院,此刻,劳务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要保证每一位在现场参加建设的工人身体是健康的kk体育,这就需要精确管理。同时,“小汤山”医院对工程进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早一天完成就意味着可以有机会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在此期间,广联达的数字化系统,实现了对工程建材供应链、劳务管理、施工进度的统筹把控,有力推动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这些只是数字化价值的一部分,数字化最大的意义在于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创造及效益提升。某知名咨询公司所做的统计显示,全球大型施工企业目前的利润率为5%~7%,采用数字化技术后,利润率可以达到8%~10%——数字化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立竿见影。

  数字化如何作用于企业,助力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可以从数字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进行深入剖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新兴的科技手段,数字技术在建筑产业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企业技术岗位、商务岗位、生产岗位的效率。BIM(建筑信息模型)和VR(虚拟现实技术)等大大简化了深化设计过程,缩短了设计时间,改变了技术交底方式,实现技术岗位效率提升。数字平台系统高效处理设计变更、施工算量,可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实现商务岗位效率提升。数字化推动信息实时共享互通,促进会议效率、决策效率提升,实现生产岗位效率提升。

  一是客户关系。数字化让沟通变得顺畅,通过数字化手段如三维模型、虚拟现实等,可以让业主对工程有直观感受。数字化提升安全质量水平,给业主带来更高的满意度。数字化能更好地塑造品牌,通过数字化营销,可以让目标客户更深入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可促进施工企业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二是劳务关系。快速实名登记、信息性一次采集、对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可对“黑名单”、违章作业等多维度预警。生物识别、多智能终端实现作业面24小时实时考勤,可掌握个人工作时长。数字平台实现现场人员管理、作业调配,掌握各个工种人员分布。数字化的动态、静态分析实现分包队伍班组管理,促进劳务用工分析。

  三是企业内部上下级管理关系。管理层可以及时、快速、全面地获取第一手的项目信息,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减少信息衰减,实现信息透明化。数字系统精确管理各类生产资料和资源,减少浪费,实现管理精细化。BIM、智慧工地、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等集成的综合管理平台,可以固化规章制度,实现管控规范化。

  数字化正在深刻影响建筑行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变着行业生态,为企业开辟一方新天地。数字化不会颠覆建筑行业,只会颠覆行业里技术落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快速掌握应用新技术的企业将变得更强、走得更快和更远。

  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数字化时代,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能够正确认知变革、迅速变革的企业,才会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施工企业要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才能握住时代的脉搏。

  一是要解决认知问题,认知正确,转型顺畅;认知错误,处处陷阱。企业要正确认知数字化。多年来,作为国内数字建筑的领军企业,广联达积极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了数字建筑理念,发布了数字建筑白皮书,研发了众多数字建筑产品,从方法论到服务产品都已经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二是要围绕数字化价值与企业效益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回顾初心,紧紧围绕效益提升这一目的展开。数字化不能等同于IT投资,其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密切相关,数字项目集成管理系统是建筑行业数字化的核心。

  三是数字化要看得远、做得了、摸得着。要看得远,不能只为当前,要整体规划;要做得了,不能纸上谈兵,要能够落地实践;要摸得着,不能镜花水月,价值效果要立竿见影。从具体实施路径看,一要整体规划,通过数字建筑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为企业减负。二要分步实施,选取试点单位,快速推动见效,带动整体转型升级与价值创造。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并用数字化、数字建筑理念为企业赋能,在这个变化多端的大时代快速奔跑,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提升。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就发生了“黑天鹅”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很多人都在思考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未来我们会是什么状态?可以用这样一个变与不变的方程式来表达: W=X*(A+B+C), W表示未来,X是变量,代表这次疫情产生的影响,A、B、C是3个常量,分别代表中国经济增长“5时代”(经济增速在5%左右),“4动能”支撑高质量发展,“3要素”是建设企业应对选项。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运行受到影响,引发全球关注,让本来就处于三期叠加、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特别是进出口贸易、部分制造业、“吃、游、看、运、学”等消费类产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停工停产造成的资金链紧张问题困扰很多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大量建设行业企业也出现“五增一降”的困难局面,即复工成本增加、质量安全隐患增加、生产要素组织困难增加、工期履约难度增加、工程建造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水平降低。

  但是,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当今中国的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改革开放市场化3大历史进程不会发生改变。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疫情终将过去,影响微不足道。

  这就像开车远行,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耽误了半个小时。如果目标行程是100公里,半个小时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目标行程是1000公里,半个小时的影响就不太大;如果目标行程是1万公里,那么这半小时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由此,我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短期负面、中期平面、长期正面。

  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疫情就像一次“交通事故”,促使我们进行反思,在以后行车时要更加谨慎,从而避免大的损失,提高运行质量。

  认识中国经济的未来,不仅要看疫情影响这个变量,更要把握方程式中的3个常量,尤其要放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40多年。2008年打破1972年以来美国第一、日本第二的世界GDP(国内生产总值)排名格局,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二kk体育,经济总量已积累到一个庞大的规模,很难一直保持原来的高速增长,需要调整姿态,进行结构性改革。从近两年的经济增速来看,2018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6%,其中出口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处于偏高阶段(平均近10%)。2019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1%,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处于偏高阶段(全年增长9.9%)。如果2020~2025年出口和房地产投资增速进入更平稳阶段,则中国整体经济增速会进一步降低。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由“少年期”进入“成年期”,经济增速下行趋势不可避免,GDP年增5%的时代必然到来。但无需为此感到焦虑,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每年经济增长的绝对值巨大,而且经济增速仍领先于世界。2019年GDP增速中国为6.1%、印度为5.3%、欧美各国大多在2%左右。因此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5%左右应当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改变,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促使企业更加深刻认识到自主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重要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一是产业迭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会有迭代发展,老的产能要淘汰,新的产品要产生。

  二是新兴产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比如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大数据、大健康、智能制造等,会为经济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会。

  三是城市群。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城镇化、城市群这3个词,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较1949年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37%。目前,城市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放慢了发展节奏,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等)已过了快速增长时期。但是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空间依然巨大,以城市群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化蕴藏着巨大机会。城市群一体化成为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四是新基建。在疫情影响下,修复经济、稳增长任务艰巨,加大基建投入也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拉动经济回暖的重要手段。重大基建工程,拉动投资和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将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托底作用,各地已开始加快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其中既包括新型基建项目,也涵盖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此次疫情暴露出的医疗卫生、城市环保、交通运输等方面基建短板,也将有更多发展机会。

  总之,产业迭代、新兴产业产生、城市群发展、新基建这4个方面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城市群发展、新基建这两大因素对中国建设行业来讲尤为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倒逼下,相关需求增长会加快,行业也将出现更多发展机会。

  第一,强身健体。面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和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滞后,建设企业必须眼睛向内、强身健体、做好自己,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义。

  第二,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决定企业的发展未来。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扮演好投资商、建造商、运营商“三商合一”的角色,创造出符合市场、政府、行业、企业需求的商业模式。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模式已经“死亡”。PPP一要规范、二要发展,有实力的“先知、先觉、先行”者必将占得市场先机。企业要认真研究PPP、EPC(工程总承包)、FEPC(融资项目工程总承包)、TOD(公交优先发展模式)、BOT(基础设施特许权)等商业模式,抢得市场先机。

  第三,数字化转型。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颁发5G商用牌照,3大运营商于11月正式上线G商用套餐。中国已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多方联接应用是5G的本质,这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变未来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将带来企业业务、管理体制和商业模式的诸多创新。毫无疑问,5G技术为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建设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平安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建投”)应运而生。作为金融公司,平安集团从发展综合金融、科技,到现在的实业投资,既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关注民生,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安建投的目标是“两最一新”,即:成为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基建投资、建设及运营平台,成为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最主要的长效资产配置渠道,成为平安集团关注民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目前,平安建投的投资领域聚焦“铁、公、城、环、园”,即:铁路、轨道、交通、城区建设、环保水务、产业园区。平安建投愿意与社会各界,特别是业界同仁携手创造新的未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应当把变与不变有机统一起来,认识与把握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在变与不变中,认清自己、找准自己、发展自己。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当干旱来临,探索者终能觅得甘泉;当黑夜来临,坚定者终会迎来黎明;当冬天来临,奋斗者终将赢得春天。希望每一个奋斗者都能在变中坚守传承、不变中创新发展,不忘初心、不避风雨,只争朝夕、奋勇向前,迎接美好的明天。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没有哪个行业是旁观者。中国建筑业既是疫情防控的先锋,又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结合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四局”)的疫情防控工作和复工复产情况,分享一些个人感受和思考。

  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对国家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敏感度较高。从近期疫情防控形势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预期来看,疫情对建筑业企业的发展短期内会有一定影响。随着疫情好转和各项利好措施的不断出台、落地,从全年或更长的时间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一是人员流动受限,返岗复工难度增加。春节后,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各地普遍延长春节假期,人员出行受限,员工返岗难度增加,实际复工工期较历年推迟两周甚至更长时间。

  二是安全措施加码,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受疫情影响,建筑业企业今年节后复工成本较往年明显提高,这其中包括租用车辆运送劳务工人投入、加大生活和办公场所防疫投入、合理控制人员进场数量和活动频次费用、人员机械场地费用、进场人员防疫检测费用等。

  三是项目上马受限,企业发展速度受滞。疫情不仅使在建项目复工受阻,各地新开工项目和拟招标项目也普遍推迟。据统计,截至2月11日,全国近800个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EPC(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等类型的基建项目,已发布延期公告。新开工项目和招标项目的大幅度减少,影响了企业新签合同额,给企业后期营销和生产都带来了不小压力。

  四是人员结构复杂,疫情防控任务艰巨。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比较大。以中铁四局为例,目前,中铁四局有400余个工程项目。施工大干期间,有近10万名农民工,分布在全国近30个省份,人员结构、居住地疫情防控形势、个人防护意识等各有不同,加上施工中可能面临的隧道、基坑等相对密闭的空间,如何在复工复产的同时,确保疫情防控不出差错,对企业和社会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此外,因复工受阻导致的企业资金紧张、法律风险增加、材料供应短缺、后期抢工成本增加等不利影响,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都给建筑业企业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为建筑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回旋余地。疫情虽然短期内给建筑业企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是并未伤及到建筑业的根本。随着中央和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地,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建筑业面临的形势将出现转机。据统计,八大建筑央企2019年平均新签订单增速超20% ,订单保障比超4倍,未来在逆周期调控政策的推动下,基建企业开工动力较强;在内外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完成年度各项发展目标有望。

  二是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建筑业企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1月,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将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财政部发行专项债券7148亿元。2月,央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7万亿元;财政部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国家发改委全面推行在线投标、开标、异地评标。随着疫情趋于稳定,各地推动重点工程复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措施都为后期建筑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利好。

  三是建造技术的进步为建筑业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疫情防控期间建筑业企业加大了现代建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所表现出的新作为、新形象再次刷新了国人乃至世界对中国建筑业的认知。昼夜施工、连续作战,高效完成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其他各地的“小汤山”医院、方舱医院建设,既彰显了建筑业企业的责任担当,也擦亮了中国建筑业的名片。特别是在建造过程中,建筑业企业使用的装配式建造、信息化技术、机械化作业等建造技术和方式,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建筑业“手拉肩扛”的传统印象,为推动中国建造升级和走向海外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建筑业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的“大考”,也给建筑业企业提供了一次审视自己、对症下药的机会。从发展面临的短板方面来说,可谓切中时病、未来可为。

  一是综合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建筑业企业也是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具有三重属性(核心产品、实体产品、扩展产品)。作为生产者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的生产上,更要为使用者提供更优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将项目思维提升到产品思维,把做项目深化为做市场。从企业层面来说,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工程总承包的推行力度,但建筑业企业落实的效果并不明显,更多还是把工程总承包当作一种简单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没有提升到产品思维的层面去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从项目层面来说,要进一步强化和丰富建筑的产品属性,增强企业的产品和客户意识,不断关注、总结客户的需求和用户体验,贯穿到产品建造的全过程。疫情防控期间,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以及方舱医院的建设,就尊重了不同客户的需求,充分体现了项目思维和产品思维的融合,除按期交付外,还满足医院功能,将医院建成能够及时收治患者的“安全岛”。

  二是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在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客户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强大的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一站式解决方案,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在资源供应整合方面,疫情防控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是建筑业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很多企业从项目需求的角度出发,停留在采购——供应的阶段,属于被动供应,谈不上竞争力,跟不上市场需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建筑业企业要建立起企业级供应链,在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配置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打造企业的关键竞争力。

  三是舆情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看到了舆情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建筑业企业的舆情事件多为质量或安全生产事故类,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衍生性等特点,往往会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及时、准确、有效的舆论引导,可以消除公众疑虑,增进理解与支持,有效压缩不实信息的传播空间,进而引导舆论走向。在舆情管理上,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论传播环境的变化,自觉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另一方面要主动发声,学会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正能量实现正增长,不断提升美誉度。

  四是现代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虽然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建筑业企业已经显示出在信息技术、机械化作业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成就,但是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材料技术进步慢、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力资源依赖重、复工复产难度大、生态资源消耗大、安全风险增加等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大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绿色施工、高性能材料、现代化设备工装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匠心绘就无废城市“新画卷” 联投湖北工建打造鄂西规模最大“绿电工厂”——宜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纪实

  联投湖北工建承建的宜昌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湖北省、宜昌市重点实施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推动宜昌市从“垃圾围城”“垃圾上山下乡”转变为生活垃圾“零填埋”,将“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住”是城市居民高度关注的民生话题,老旧小区改造是较早推进城市化的城市绕不开的系统性工程。近日,2023年度广东省中山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交付仪式在东区街道竹苑社区松苑街小区举行。

  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一体化设计质量和建设水平,近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制了《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一体化设计导则》,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2023年,36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村累计平整村庄公共空间及农户门前空闲地227处,拆除简易旱厕棚圈140处,拆除老旧设施及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230处,清理村庄柴草乱垛630处,清理沟渠累计超过1.3万米。

  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纪检监察机构深入学习贯彻习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线

扫码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

400-023-5634

邮箱:admin@slashedon.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88号